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的农村腹地,奇头学校的教室里飘起了月饼的香甜,也回荡着关于中秋的文化絮语。为让农村学子近距离触摸中华传统节日的肌理,在实践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9月26日,湘潭市雨湖区民政局、雨湖区教育局、雨湖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雨湖区志愿者协会,为这所农村学校量身打造了“中秋文化进校园”特色活动,以“文化讲解+手工实践”的形式,让农村孩子在热闹与温情中读懂中秋、爱上传统。
“一面镜子亮晶晶,走遍天下照古今 ——打一物!”活动刚开场,讲师王越抛出的中秋灯谜,就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瞬间点燃了农村孩子们的热情。在这所多数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校里,孩子们平日里习惯了安静地听课、帮家里干农活,此刻却纷纷举起小手,清脆的“是月亮!”“是月亮!”的回答声,在略显朴素的教室里此起彼伏。王越顺着“月亮”这一谜底往下讲,没有照搬晦涩的古文,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就像咱们村里,每到中秋,爷爷奶奶总会站在村口盼着爸妈回家一样,北宋的文学家苏轼,也借着月亮想念远方的弟弟。”她一边念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一边用农村孩子能懂的“亲人牵挂”作注解,让“借月寄情”的传统情感,变成了贴近他们生活的温暖共鸣。
随后的文化科普环节,王越特意挑选了与农村生活相关的中秋习俗 —— 比如有些地方会在中秋“祭月”祈求丰收,有些农村地区会用自家种的糯米做月饼。“咱们农村的中秋,也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呢!”一句话让孩子们眼睛亮了起来,原本觉得“传统节日离自己很远”的想法,渐渐被“这是咱们自己的节日”的认同感取代。
活动后半段的冰皮月饼制作,更是让农村孩子们过足了“文化实践瘾”。志愿者们提前把冰皮粉、豆沙馅、卡通模具分到每张课桌,要知道,这些孩子里大多只吃过集市上买的月饼,亲手做月饼还是头一遭。平日里握惯了镰刀、锄头的小手,此刻变得格外细致:跟着讲师的演示揉冰皮,把馅料小心翼翼地裹进去,再放进模具里轻轻一压 —— 当印着“玉兔”“月亮”图案的月饼从模具里脱出来时,孩子们忍不住把月饼捧在手心,脸上满是骄傲。“我要把这个带回家给奶奶吃!”五年级的小宇举着月饼对志愿者说,他的奶奶独自在家照顾他,这是他第一次给奶奶准备中秋礼物。
制作完成后,志愿者们递上包装礼盒和丝带,孩子们学着系蝴蝶结,把月饼一个个整齐装盒。那些带着体温的月饼,被孩子们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份沉甸甸的“团圆心意”—— 这份心意,不仅要带给家人,还要在村里的小伙伴间分享,让中秋的温情从校园延伸到每个农村家庭。
“农村学校的孩子,接触优质文化资源的机会相对少一些,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一点也不少。”雨湖区民政局负责人在活动现场坦言,正是考虑到农村学子的需求,这次活动特意淡化了“说教”,侧重“体验”:让孩子们猜得到灯谜、听得懂故事、做得出月饼,就是要让传统文化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能亲手触摸、亲口品尝、亲身感受的 “活文化”。“当一个农村孩子能说出‘中秋是盼团圆的节日’,能捧着自己做的月饼跟家人讲苏轼的故事时,文化认同就有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也就扎下了根。”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抱着月饼礼盒走出校园,脸上的笑容和天边的晚霞一样灿烂。这场走进农村学校的中秋活动,没有华丽的布景,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中华传统节日的温度,流进了农村孩子的心里;也让文化自信,在一个个亲手制作的月饼里、一句句稚嫩的诗词诵读中,悄悄在农村校园里生长。未来,随着更多此类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走进农村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农村学子成长路上,最坚实、最温暖的文化底色。(供稿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志愿者协会 通讯员 谢婷 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