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到8月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与光同程:支架未来,绿能乡村”实践团分组奔赴陕西、河南、河北、浙江等七省十三市,开展光伏支架使用情况调研及优化改良措施探索,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合照(冯昊宇 摄)
在此次“七省十三市”系列调研中,实践团结合区域特征精准发力。陕西省延安市的独特山地地形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冬奥赛区极寒气候,成为本次调研的两大重点区域。团队聚焦两地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走访,为后续光伏支架革新与“光伏+”产业模式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延安调研探光伏落地路,团队献策解支架适配难
首先,调研团队首站抵达陕西省延安市,深入黄土高原核心区开启实地调研。延安沟壑纵横的地形、潜力巨大的农业发展空间与严峻的生态保护要求,让团队将调研重点锁定在现存光伏支架使用情况及“光伏+农业”模式在复杂山地的落地可行性上。团队先后走访多个典型果蔬种植基地和生态修复示范区,与当地农户、农技人员展开多轮深度交流;同时对宝塔区临镇镇农光互补示范基地、甘泉县梅花沟电站“菌光互补”项目、黄龙县三岔镇高支架农光互补项目、延川县“光伏+灌溉+果药”复合基地等多个代表性农光基地进行数据监测。经过5天调研,团队发现延安丰富的坡地资源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但传统光伏支架系统在此遭遇“水土不服”——地形适应性差、安装困难,大规模铺设还可能干扰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针对当地气候条件,团队提出“光伏+灌溉”或多作物复合种植的产业模式建议,并明确新型支架需兼顾地形适应性与生态保护,推广光伏农业要因地制宜开发适宜模式。
实地走访延安市宝塔区临镇镇(冯昊宇 摄)
张家口调研光伏耐候性,冬奥经验启支架抗寒计
随后,团队转战河北省张家口市。穆村镇党总支书记耿旭光详细介绍了当地情况。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要赛区,张家口的严寒气候与多山地貌,为研究光伏设备耐候性提供了绝佳场景。
团队实地参观冬奥场馆,重点考察极端低温、强风雪条件下场馆特殊材料与构造设计的实际表现;随后深入当地光伏电站和农业合作社,聚焦现有光伏支架系统在严冬环境中的运行状态,细致记录支架结构稳定性、关键连接部位状态及材料抗冻性等关键参数。经过6天考察与数据分析,团队得出重要结论:冬奥场馆耐极寒建筑材料的成功实践为新型支架开发提供技术启示,后续将聚焦耐寒材料创新与抗寒结构设计,让技术适配北方严寒地区需求。
考察调研张家口市宣化区光伏使用情况(冯昊宇 摄)
截至目前,实践团已完成安徽、河北、重庆、河南、山东、陕西、浙江七省十三市的分散式调研。
此次广泛调研,通过扎实走访、详实监测与细致考察,在延安验证了“光伏+灌溉”及复合种植模式对山地农业的适配性,明确了坡地支架的地形适应与生态保护难题;在张家口获取了冬奥耐寒材料的技术启示,摸清了现有支架在极端气候中的性能瓶颈,为团队后续聚焦结构创新与材料优化、解决不同地形及北方寒区光伏应用关键技术痛点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与数据支撑,是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
与张家口市延庆县农技人员交流(赵家琪 摄)
作者:赵家琪
来稿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