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破解多民族聚居区治理难题 打造小区自治 “新样板”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义和巷社区基层治理实践探索

一、背景:多民族聚居区的治理困境与破局渴望

义和巷社区地处城市老城区核心地带,东起文化宫街,西至通道南街,南接伊嘎拉达巷,北临三顺店西巷,辖区面积仅 0.35平方公里,却聚居着回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的居民,2860户、5102名常住人口在此繁衍生息。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这里呈现出“三多”特点:流动人口多、退休居民人数多、老旧小区多,7个所辖小区均为建成时间较长的老旧小区。

2021年以前,社区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外部物业公司服务“缩水”现象严重,保洁工作敷衍了事,楼道垃圾堆积多日无人清理,自行车、破家具堵塞消防通道,墙面广告泛滥、墙皮剥落;绿化带杂草丛生,安保形同虚设,盗窃事件频发;维修服务迟缓,水电故障报修后往往需等待一周以上,健身器材损坏数月无人问津;停车位之争引发邻里矛盾,物业费逐年上涨却从不公示收支明细,居民多次投诉无果,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物业费收缴率不足30%,社区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也对社区治理提出特殊要求。各民族风俗习惯各异,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治理、促进民族团结,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巷社区居民意识到必须掌握治理主动权,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治之路,一场以居民为主体的小区自治变革应运而生。

二、主要做法: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激活自治内生动力

(一)织密组织体系,筑牢自治根基

义和巷社区积极探索并推行“小区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的“铁三角”微治理工作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完善工作职责、积分激励机制等制度规范,按照“地缘相近、便于管理”原则,建立3个小区党支部、8个党小组,选拔出190名知民情、有威信的居民以及政治立场坚定、有为民服务情怀的党员作为楼栋长、单元长,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化身政策法规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隐患排查安全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等“六大员”作用。奥威花园小区5号楼楼栋长马延林作为党员,主动号召居民扮靓“公共客厅”,带动居民从“旁观冷漠”转变为“当家作主”;前业委会成员康秀芝阿姨多次上门劝说本小区居民杨敬忠牵头成立物业公司,用诚意和热情打动居民参与自治。在祥和四区小区老旧小区改造“整合并院”工程中,社区联合楼栋长、单元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拆除围栏和围墙187米,将4个院落整合为1个院落,新建出入大门并配备门禁系统、道闸系统,实现人车分流,还新添绿化带、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二)建强党旗示范物管会,化解物业矛盾纠纷

义和巷社区有7个物管会,物管会成员中党员比例达62%,物管会与“铁三角”交叉任职达69%。构建小区党支部领导业委会(物管会)、业委会(物管会)指导监督物业企业的工作格局,物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大幅降低物业矛盾纠纷发生。奥威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物管会主任,4名党员业主为物管会成员。这种“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机制,不仅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物业管理工作全过程,更让物管会有了“主心骨”。在解决屋顶漏水问题时,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物管会主任左主任带领物管会成员逐户走访,耐心解释维修方案和费用分摊办法,党员业主率先签字缴费,带动其他居民积极配合,仅用15天就完成了3栋楼的屋顶修缮。小区里两户居民因楼道养猫问题引发纠纷,经社区网格员与物管会成员的劝说下,最终让养猫的居民不再在楼道里养猫,也让两家人握手言和。自“党旗示范业委会(物管会)”组建以来,奥威花园小区物业投诉量得到显著下降,化解邻里矛盾20余起,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与幸福度。​

(三)创新治理机制,提升自治效能

推行“四个定单”机制,提升自治精细化水平。清单式摸清居民底数,通过电话、微信、入户调查等方式精准摸排,建立人员信息台账,累计走访小区居民收集问题诉求及意见建议百余条;点单式梳理隐患问题,发挥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作用,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弱势群体需求开展全覆盖排查;菜单式分类协同处理,运用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议事厅等阵地,对问题分类分级化解,现场能解决的立即处理,需协调的多方联动解决;订单式及时反馈结果,定期汇总化解的矛盾纠纷,向居民反馈并回访,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落实“社区吹哨”未诉先办机制,破解自治难题。针对奥威花园小区四号楼五楼居民飞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社区网格员及单元长多次上门劝说无果后,借助全市“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平台发出求助,消防部门即时“应哨”,派工作人员入户法律宣讲、警告,最终解决了这一安全隐患。今年以来,义和巷社区累计未诉先办“吹哨”11件,全部解决,受理12345便民服务热线群众诉求17件,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四)开展多元活动,凝聚自治合力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为契机,组织各族群众开展 “好邻里・一家亲”特色美食共享活动、“石榴籽心贴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包烧麦送温暖等活动,将饺子、手抓饭、烧麦等特色美食搬上社区舞台,把剪纸、折扇等非遗文化带到居民家门口。邻里们聚在一起赏节目、做手工、品美食、话家常,从陌生人变为老熟人再到一家人,增进了民族感情,凝聚了自治共识。

(五)强化民生服务,厚植惠民根基

社区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自治服务。针对停车位规划这类难题,小区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组织居民代表、社区、物业共同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建议,表决后公示方案并评估实施效果,确保小区事大家商、集中办。通道街8号楼是1995年建成的居民小区,因建设时无天然气管道设施,居民30年来一直依靠液化气生活,存在安全隐患。在8号楼楼栋长及4位单元长号召下,居民提出安装天然气诉求,单元长邸桂萍上报网格员后,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确定方案,与天然气供应公司沟通协调,最终终结了居民“扛罐上楼”的历史。 针对外部物业公司收费高、服务差的问题,社区现有6个小区全部由本辖区有担当和为民服务情怀的居民牵头组织成立物业公司,实行自我服务与管理。奥威花园小区鸿龙物业公司成立后,聘用员工全部为本辖区居民,16名员工中既有3名辖区困难户、残疾人,又包含不同民族居民,物业费设定为0.3元/月/平方,远低于市场价格,且推行“80岁以上残疾人和贫困户不收费”政策,每年为12户老年人减免物业费,赢得居民认可。为监督物业公司资金开支,各小区专门成立物管会,对每一笔资金开支进行监督。

三、实际成效:自治结出丰硕成果,社区焕发新活力

(一)小区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提升

通过自治管理,社区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杂草丛生的绿化带变成了“红石榴”果树园,奥威花园小区物业对荒草地清理整治后种上葡萄、樱桃等果树苗;过去堆满垃圾的楼道变得干净整洁,黑黢黢的楼道经改造后,拉花装饰楼梯扶手,雪白的墙面装点着文明指示牌和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成为居民喜爱的“文馨楼道”;杂乱无章的停车位变得井然有序,安装了智能停车系统,施划停车线,保障消防通道畅通。“路灯坏了很久没人修理”“楼道垃圾无人清扫”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小区实现了物业全覆盖且服务优质,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美丽、和谐。

(二)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民族团结增强

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自治过程中的协作,让邻里从陌生人到老熟人再到一家人。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赏节目、做手工、品美食、话家常,增进了彼此了解和感情。不同民族居民在物业公司工作中互相帮助、携手共进,在社区治理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展现出各民族互相帮助、携手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社区真正成为各族居民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三)居民参与热情高涨,自治成效凸显

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大家主动拿出家中闲置物品扮靓“公共客厅”,积极参与小区规划、改造等事务。曾经物业费收缴率不足30%的奥威花园小区,如今收缴率飙升至90%以上,通道街8号楼等小区物业费缴纳率也达到98%以上,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大幅提升。社区建立的“铁三角”微治理模式和“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实现了辖区零上访、零投诉、零刑事案件的“三零目标”。

(四)就业得到保障,民生福祉增进

社区物业公司聘用员工以本辖区居民为主,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奥威花园小区鸿龙物业公司为3名辖区困难户、残疾人提供工作,发放1800—2300元不等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自治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就业问题,还履行了社会责任,让困难居民感受到社区温暖,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启示:探索自治新路径,为基层治理提供借鉴

(一)党建引领是自治的根本保障

义和巷社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引领是基层自治的核心力量。通过优先推荐党员进入业委会、物管会,建立小区党支部、党小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自治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党员在自治中带头亮明身份、带头参与治理、带头服务群众,有效凝聚了自治力量,确保了自治方向正确,这是小区自治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居民参与是自治的核心动力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是自治的基本原则,只有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居民成为自治的主角,才能实现有效治理。义和巷社区通过构建“铁三角”微治理模式,提高居民在物管会、物业公司中的参与度,建立议事协商机制,让居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了自治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要我自治”到“我要自治”的转变。

(三)机制创新是自治的重要支撑

完善的机制是自治有效运行的保障。义和巷社区建立了问题收集、讨论、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推行“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破解了自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交叉任职、积分激励等机制,调动了楼栋长、单元长等的工作积极性。机制的创新让自治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提高了治理效能。

(四)民族团结是自治的独特优势

作为多民族聚居社区,义和巷社区将民族团结融入自治全过程,通过吸纳不同民族居民参与物业公司工作、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活动等方式,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形成了团结一心、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成为社区自治的强大动力,也让自治成果惠及各族居民,实现了民族和谐与社区治理的双赢。

义和巷社区以居民自治为核心,通过构建组织体系、组建自治队伍、创新治理机制、开展特色活动,成功打造了小区自治 “新样板”。其实践表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居民主体、机制创新、民族团结,就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实现社区和谐稳定发展,为其他社区自治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义和巷社区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自治水平,让“义心为民,和融万家”的治理品牌更加响亮。(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庞凤)

上一篇:沙井社区“我的情绪我做主”儿童解锁情绪密码啦
下一篇:呼和浩特市创新基层治理改革 ——以“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为抓手,实现“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