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言润乡音推普路,心系梅山助振兴 ——“言润梅山,湘遇乡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访调研纪实

​自7月5日始,“言润梅山,湘遇乡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湖南省新化县石笋铺村,开展了一场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的走访调研与农耕体验活动。实践团以语言为纽带,聚焦乡村语言生态与发展需求,探索“语言-文化-经济”联动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走访乡音探民情

实践团走访村干部、村民及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与需求。起初,村干部对推普活动尚存疑惑:“我们在村里都说方言,为什么要学普通话?”实践团成员耐心解释,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教育、文旅和经济机会的钥匙。在团队成员的解答中,村干部意识到普通话能帮助村民更好地连通资源、促进教育,更加支持团队工作的开展。

曾为军人和乡村教师的康爷爷,是村里普通话的“先行者”。他于五十年代学习拼音,在部队和天南地北的战友交流,拥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并深切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他对团队走访调研等推普工作的开展十分支持,希望能帮助乡亲们更快掌握这门致富的语言。

热情的潘爷爷向实践团展示了新化方言的独特魅力,如“说”是“港”,还引用当地谚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新化人讲普通话”“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只猪”。这些鲜活的语言案例,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文化价值。

在一户初中生家中,实践团发现墙上写着一些错误的拼音,便现场进行了纠正。这一细节折射出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凸显了推普对教育公平的意义。

总体而言,调研显示,石笋铺村80后普遍掌握普通话,儿童普通话水平较高,但石笋铺村作为方言区,村民日常交流以新化方言为主。在普通话习得方面,当地村民学习普通话的途径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和外出务工,村民们普遍希望有机会系统学习普通话。由此可见,环境制约与学习需求并存,石笋铺村推普工作需从“破冰”走向“深耕”。

二、躬耕田野悟初心

为更贴近村民生活,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亲自参与插秧劳作。烈日下,队员们弯下腰,将秧苗一株株插入泥土,汗水与笑声交织。鲜活的农耕体验,使成员们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这片质朴的土地建立了更为深厚的情感联系。充实的劳动过后,团队成员纷纷下定决心打破当地的语言壁垒,让村民在保留乡音的同时,也能用普通话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三、调研产业谋发展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重点调研了石笋铺村的黄精产业与特色文化。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黄精种植与销售受限于方言交流障碍,村民与外地客商沟通时常常遇到困难。推广普通话将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业效益。同时,团队还深入了解了湘绣、山歌和梅山武术等特色文化。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情怀,但传承与推广同样需要普通话作为媒介,推动传统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研学实践促传承

为深化推普成效,实践团创新开发“推普+文旅”青少年研学线路。线路涵盖梅山龙宫探秘、非遗手工体验、罗盛教纪念馆参观等内容,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孩子们在游览中学习普通话表达,在制作湘绣、学唱山歌等活动中感受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魅力。团队以此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推普工作开辟了趣味化、场景化的实践路径,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爱上普通话。

“言润梅山,湘遇乡心”实践团以语言为桥,正为石笋铺村铺就一条通向振兴的新路。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推普工作,让语言的力量润泽更多乡村,唤醒发展潜能。

文案:李梓瑜

图片:王洪泽、胡欣悦、周泽涛

上一篇:考试大师4.0 重磅来袭!首创“一人一课表、一学一规划”精准教学模式
下一篇:躬行乡土,情系乡兴|长安大学赴安徽江苏“长行热土,赤筑乡兴”暑期社会实践队纪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