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的时代号召,近日,一支由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子组成的“茗链皖山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追随总书记2016年考察大湾村的足迹,聚焦文旅融合与数字赋能,在服务乡村发展中贡献青春智慧,取得丰硕学习实践成果。
图 1 本次社会实践合照
探索文旅融合,走访体悟民情
7月14日,实践队员安顿于特色民宿后,与民宿经营者汪达贤交流文旅融合经验。汪先生分享了其将红色文化、茶乡风情融入民宿经营,并打造“我把金寨带回家”品牌联动的经验路径,其创新模式为队员们提供了文旅融合的样本。
图 2 团队成员与民宿老板汪达贤(右1)交谈
下午,实践队深入当地农家。队员们开心地与村民拉家常,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关于茶叶种植、销售渠道、收入结构的第一手数据。夜幕降临,队员们围坐在村中长者身旁,聆听茶园往事与大湾故事。当晚的促膝长谈,不仅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大湾淳厚的民风,更点燃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反哺这片热土的强烈使命感。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7月15日,实践主题聚焦“红”。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李磊主任的讲解带领下,参观了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旧址(陈泽申旧居)、“筑梦路上的大湾村”红色教育基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村内的红色雕塑群、标识系统以及“红色讲堂”、“红色书店”等设施,展现出大湾村活化利用红色资源的创新思路。
图 3 团队成员在红色教育基地听李磊主任(左1)讲解大湾村的故事
当天晚上,队员们聆听一位革命后代老人深情讲述的英雄史诗,更深刻地将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每位队员心中,坚定了他们科技报国、振兴老区的信念。
立足专业优势,建言乡村发展
7月16日,实践队带着调研成果走进大湾村村委会,与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和特地从大湾村所属的花石乡党委书记芦鑫进行了座谈。队员们系统反馈了村民诉求,并立足专业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包括:一体化游乐项目建设、红色文旅路径拓展、青年返乡创业政策创新、校农合作新模式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青春方案。在与书记们的交谈中,成员们进一步了解到大湾村“五小产业”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等工作实施,体悟到基层党组织踏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不断奋斗的实干作风。
图 4 团队成员与余静(左)芦鑫(右)进行座谈交流
聚焦产业振兴,实践数字赋能
队员们深入茶园,在茶农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茶叶采摘。汗水挥洒间,队员们不仅体会到茶农的辛劳,更深刻认识到标准化、生态化种植的重要性。
在农产品基地,队员们为大湾村的“六安瓜片”及特色坚果、锅巴、玉木耳、香薯等农产品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代言”直播带货。2小时的直播,实时观看人数突破5000人次,点赞互动量超1万次,更直接带动线上店铺访客量增长80%,成功促成意向订单金额预估超2.5万元,为当地农户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宣传曝光与经济收益,充分展现了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
图 5 团队成员在农产品基地直播
此次“茗链皖山行”暑期实践活动,是高校学子深入乡村、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服务社会的生动一课。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和亲身实践,深化了对乡村振兴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理解,检验和提升了运用数字经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次实践所凝练的调研报告、典型案例与创新方案,将成为推动革命老区茶旅融合、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
作者:“茗链皖山行”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