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湖洋记忆——潘新志

 

八十年代的风,总带着胶片的味道,那年我被分配到湖洋电影院。那时的湖洋丁字街,像电影业一样红火。入夜,影院门口人山人海,排着长队抢购电影票,省城来往的汽车不时挤过街口;不远处,露天电影和高甲戏常唱着对台,各种吆喝声和行酒令此起彼伏。豆腐的嫩,溪鱼的鲜,面线的细,还有那干炒面的香,配着当地消量极大的米烧酒,让人大饱口福。如此的热闹,湖城真成了不夜城。

在湖洋的日子里,有些事情总让人难以忘怀。

一九八二年《少林寺》电影刚上映,湖洋电影院日夜连场放映,影院门口人头攒动,县城来的017号客车在街头卸了客,驾驶员黄逸贵一-我部队时的老班长,知道我在部队电影组开过车,把钥匙丢給我:“我进去看电影,你帮我把车开进车站”。当我把车开进站后,售票员在一旁怂恿:"再绕一圈呗”。年轻的冲动总是难以按捺,谁知二次进站时,为了避让来车,“哐啷”一声,车站的门柱被我撞倒了,车的保险杠变形了,大灯也碎了。吓得我魂都飞了一-计划经济时代,车坏了可没替补的,第二天旅客怎么进城?后来连夜把车开进城抢修,才算没耽误。如今想起那瞬间的慌张,后背还直冒冷汗。这也成了我一生刻骨铭心的教训。

我与湖洋的缘分,常常始于电影院那方小小的放映窗口。我刚到湖洋电影院,由于电影宣传的需要,常常在宿舍里写写画面。有一次,画了一张鲁迅先生的人物素描,挂在湖洋文化站墙壁上,一天,一位清瘦的老者问站长郑仕且:“这是谁画的?”“电影院小伙子潘新志,画得怎么样?”站长答并问着。“太好了!”老者回答。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者就是从厦门下放回乡的书法家刘汉时先生。也正因为我的一幅习作,才能和老先生结缘。

打这以后,每次老先生写大字我都会去当“墨案助手”,记得先生题“五里街电影院”时,我多次陪他到现场观察;题写“湖城”两个大字时,因尺寸太大,我用幻灯机把字打在银幕上,然后再勾描下来。如今先生走了,字还留在湖城村部大楼上,让人仰望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湖洋除影院的光影之外,四中的课堂又是另一番天地。那年,四中美术老师外出进修,校长郑文灶找到我,让我代十八个初中班的美术课。每周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我却干得不亦乐乎。当时初中班的教室里,常常会岀现着一些特别的身影,一-垵口华侨农场的孩子们,他们穿着时髦,眼神里总闪着机灵的光,带着几分洋气的活泼。

课堂上我除了讲些简单的书画知识外,常给孩子们讲些文化人的故事,和孩子们处得很开心。

期末,学校给了我八十元钱和两箱芦柑。芦柑的甜香在我的宿舍里弥漫了好些天,而那八十元却让我犯难。我电话请示当时的电影公司经理姚珍珠,得到的回复是“请示后再说”。这一等就没了下文。那时的人真老实,我竞也老老实实把钱锁进抽屉。很长时间里从没想过动他。如今想起,那未被处理的八十元,像一枚温润琥珀凝结着那个时代人特有的淳朴。

湖洋的记忆,是被墨香浸透的,也是被铜乐渲染的。一次酒席中,有人提议:以四中的名义组建湖洋铜乐队。湖洋是个文化重镇,文艺人材比比皆是,陈谷先、郑永平、刘宝生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我也接手一把黑管,每天和大家一起在电影院、盐仓等场所进行练习。郑永平的老父郑振昭先生是铜乐队的重要组建者。据说这支乐队是全县第一支乡镇铜乐队。最风光的是那年送兵,县里指名要湖洋铜乐队压阵,到县城踩街。大家统一制服,把铜乐奏响在县城的大街上,好不威风!

如今想起那些日子,耳边总会响起铜乐的余韵。我用过的那支黑管,后来不知传到谁的手里,但那些被乐声填满的黄昏,那些指尖的铜锈与心头的热乎,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像庄府老柏树的年轮,一圈圈刻着:这是我的湖洋,一个被墨香与铜乐同时爱过的地方。

如今回头看看湖洋往事,那场事故象个提醒,让我学会敬畏生活;代课的岁月像盏灯,照亮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铜乐队的组建,则像是一团火,点燃了平凡里的热爱。这三个不相干的故事,实则命运的巧妙安排,让我在跌撞中成长,在付出中收获,更在热爱里,找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写到这,想吟诗一首:

   四载云烟入梦兮

   时光掠过黑洋溪

   竹排曾逐春心荡

   古寺犹涵香火迷

   丁字街灯摇夜色,

   管弦台榭落虹霓

   蓬莱塔影今犹在,

   风过桥头似旧嘶。

在湖洋的日子里,笔墨的香气总在不经意间勾连起缘分。作家郑天采、郑其岳、陈谷先、郑永平、吴永化便是这期间认识的。有意思的是,几年后,郑文灶、郑其岳、郑永平先后调进文化局,成了我的领导。有些相遇就是这样,不在刻意处,却在岁月里慢慢酿成了陈酒,越品越有滋味。湖洋的好,或许就在于此一-它总能把萍水相逢变成一生知交。真可谓:偶向江湖逢一面,忽从肺腑见千言。

四十多年过去了,银幕的光影淡了,街市的喧嚣退了,但湖洋的记忆总在心头,就像刘汉时先生的题字,历经风雨仍见雄强!那是年轮刻下的痕,是岁月带不走的暖。

湖洋的好,是轰轰烈烈的,它是藏在日常褶皱里的温暖,是浸润在时光里的文化气息,是你走得再远,一回头,仍觉得被什么东西轻轻托着的舒心。这地方,这记忆,这辈子是忘不掉了。我有很多湖洋朋友,以至于有人认为我是湖洋人,这就是缘分。

 我爱你湖洋!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青衿访古艺·素履传非遗”实践团:青春匠心传非遗薪火步履铿锵绘周至新篇
下一篇:趣味互动进乡村 科学实验燃童心——湘潭大学物理院赴羊牯塘社区2025“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