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窑火传武当”实践队:探访庞湾明代官窑,传承传统文化根脉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为响应团中央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的实践号召,2025年7月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商学院的 “窑火传武当” 暑期社会实践团挺进张湾区花果街道桃子村,以 “解码古窑基因,唤醒道瓷新生” 为目标,在武当官窑遗址叩响文化寻根之旅。武当官窑非遗传承人杜见勇老师以残片为教材、以龙窑为课堂,带领青年学子用专业视角探秘 “泥与火” 的千年对话。

瓷片上的武当:触摸历史的纹理

武当官窑印象馆内,杜见勇老师拈起一瓣明代青釉碗残片,冰裂纹在釉面皴开蛛网般的肌理。他将瓷片轻贴学子掌心,“泥料配比多一钱则脆,窑温欠一刻则黯 —— 这是火与土的千年对谈。” 残片翻转,碗底莲花纹浮出柔韧弧线,“此般弧度,拓的是武当山金顶藻井浮雕。古匠人制瓷不求华贵,只求百姓捧碗饮水时,指腹摩挲的都是道法自然。” 

速写本上,莲纹的每一道转折被笔尖擒获;卷尺游走于龙窑拉坯工具边缘,3.2毫米的磨损凹痕在数据表上定格;团队成员的笔记本密录着杜见勇老师流淌的箴言:“泥要醒透,火要稳住 —— 揉泥如打太极,吐纳间全是天地节奏。” 镜头对准灰陶罐胎体,汉江石英砂在微距下闪烁如星,“粗砂防裂、降本、增朴拙之气,” 杜老师指腹搓捻陶片裂口,“咱们的祖宗,早把‘物尽其用’刻进窑火基因。”

窑变里的哲思:传统与现代的对谈

 修复台上的灰陶罐静沐灯光,胎体间嵌着的石英砂粒如星芒闪烁。杜见勇老师指尖轻点罐腹:“瞧见这些汉江砂了吗?老祖宗往泥里掺它,防的是窑火裂胎,省的是金银铜铁 —— 三分实用七分巧思,早把‘物尽其用’刻进骨血!”

 相机镜头掠过展柜:明代瓷釉晕着雨过天青的薄雾,清代纹饰跃动着市井炊烟的暖意。光影交错间,团队成员轻声叹道:“这哪是死物?分明是活着的历史,呼吸间都是岁月的回响!” 那声叹息像枚钥匙,咔哒拧开思维的锁 —— 千年道器合一的哲思,该如何乘着现代设计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的窗棂?

暮色镀满龙窑残壁时,杜老师衣袂拂过斑驳砖石:“带走瓷片故事易,难的是让窑魂住进钢筋铁骨的时代!” 这句诤言撞进青年心口,溅起星火 —— 那火苗映在参数化建模的荧屏上,藏在 “道瓷” 车载香薰的设计稿里,更烧灼在即将奔赴十堰文旅市集的脚印中。

最让人难忘的,是亲手体验制瓷的环节。在杜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笨拙地拿起陶泥,感受它在掌心从松散到紧实的变化。拉坯机转动起来的瞬间,仿佛听见了千年前工匠们的呼吸声。指尖与陶泥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与古老技艺的对话。当一个算不上完美的坯体在手中成型时,才真正懂得,那些温润如玉的官窑瓷器背后,藏着多少耐心与匠心。

离窑时回望,但见遗址沉默如磐,而少年眼底灼亮:这千年窑火能否续燃,已不仅是非遗命题,更是新时代对青年的叩问,当团中央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的号角响彻山河,答案正在张湾的暮色里铮鸣 —— 以创新血脉注古老瓷魂,便是青春对中华文脉最炽热的应答!

       经过此次探访,团队成员不仅亲手触摸六百年窑火淬炼的琉璃胎骨,更见证了 “道器合一” 哲思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范式。后续,“窑火传武当”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耕桃子村,用青年大学生实际行动服务支点建设,持续助力武当官窑文化推广,推动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绿松石入釉的皇家绝技、九曲黄河墙的窑变美学,在新时代焕发永续生机,让传承人杜见勇先生数十年坚守的匠心精神,成为赓续文化根脉、赋能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窑火传武当”暑期社会实践团)

上一篇:科技赋能污水治理 珠科学子助力西滘滘村生态振兴
下一篇:“星火耕梦”传茶韵,直播焕活六安非遗|淮北理工学院实践团队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