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四川传媒学院古蔺传承先锋队暑期“三下乡” 探寻古蔺非遗与红色文化之韵

近日,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古蔺传承先锋队开启暑期“三下乡”活动,先后走进古蔺花灯文化馆、麻柳滩村、大黑洞风景区及太平古镇四渡赤水文化馆,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

首站来到古蔺花灯文化馆,队员们在陈列的各式花灯与图文资料中,系统了解了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从灯架扎制的精巧工艺到表演中的民俗寓意,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蔺人民的l智慧。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让队员们明白,花灯不仅是节庆装饰,更是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符号。

(图为队员们在古蔺文化馆与王进老师讨论花灯历史)

听着讲解,大家逐渐理清花灯从清代流传至今的演变轨迹,也注意到年轻传承人稀缺的现状。“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需要有人接过接力棒。”这成为队员们共同的感慨。

走进麻柳滩村,队员们现场观看了古蔺花灯表演。艺人们身着彩衣,手持花扇,在锣鼓声中踏歌起舞,动作刚劲中带着灵动,表情鲜活富有感染力。“舞蹈里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透着一股扎根土地的坚实力量。”大家还与谢老师进行深度交流,听他们讲述花灯表演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留原汁原味,又融入新的表达。

(图为在麻柳滩村与省级花灯非遗传承人谢建刚进行深度交流)

(图为团队在谢建刚老师带领下换装切身体会花灯步伐舞蹈)

在大黑洞风景区,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展示的技艺让队员们驻足赞叹。传承人手持蜡刀,在白布上一笔一划勾勒图案,线条流畅精准,神情专注投入。从熔蜡、画蜡到浸染、脱蜡,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耐心与坚守。队员们亲手体验后更深刻体会到:“看似简单的蓝白纹样,背后是千锤百炼的功夫。”

(图为团队成员在杨安平蜡染工作室制作蜡染)

最后一站是太平古镇四渡赤水文化馆。队员们在史料与实物中重温革命历史,了解到四渡赤水战役的英勇事迹,也发现红色文化与当地非遗的紧密联系——当年花灯曾为红军传递信号,蜡染布料也曾支援过前线。这种融合让大家对“传承”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

(图为团队听取讲解员讲解四渡赤水故事)

此次活动中,团队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用影像、文字等方式详细记录下所见所闻,为后续整理非遗与红色文化资料、助力传承积累了丰富素材。

(图为与谢加班老师合照)

作者:杨邦众 罗晶晶

上一篇:[河北经贸大学]实践报道:会计学子“栗”行燕赵 专业赋能板栗产业振兴
下一篇:四川传媒学院古蔺传承先锋队暑期三下乡 为非遗传承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