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心聚微光,联创田园 ——多元实践夯实蒲砚村振兴根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迈向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征程。成都东软学院“心联队”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奔赴蒲江县蒲砚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遗韵入村,纹绘新章

图为赖庆良示范雕刻(李建丘供图)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非遗既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特质的重要载体,与乡村有着原生的契合,是乡村振兴的“基底”和“灵魂”。

为了让蒲砚从深巷工坊走向大众视野,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赖庆良始终在奔走:把带着石纹肌理的作品摆进宽窄巷子的烟火里,让来往游客触摸到砚台的温润;将砚台与诗圣文脉相连,在杜甫草堂的墨香中铺开它的故事;每一次的对外宣传,都在为古老的砚台寻找与当下生活碰撞的可能,而这些不经意间萌发的新想法,正是砚台在新时代生长的嫩芽。

如今的蒲砚村,早已不是当年只闻凿石声的偏僻村落:石墙上,砚台纹样随光影流转;民宿里,蒲石茶台映着袅袅茶香;每年的蒲砚文化艺术节,更是能引来上万人驻足。以蒲砚为支点,村里办起了研学之旅,让孩子们亲手体验采石、磨坯的乐趣,让游客在凿刻中触摸石头的温度。

图为“心联队”队员练习书法(李建丘供图)

“年轻人觉得传统要潮,我觉得潮要带着根。” 赖庆良的话里,藏着对传承的新理解。这方小小的砚台,正以独特的方式激活着乡村的肌理:研学的人多了,可以带动村里更多的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外出的年轻人回到蒲砚村参与建设发展。而这一切,早已不止于一门手艺的存续 —— 当蒲砚的纹路与乡村的烟火气交织,振兴的种子,早已在每一道凿痕里悄悄发芽。

青矜执教,智启童蒙

在蒲砚村党群服务中心,心联队以 “青衿执教,智启童蒙” 为初心,打造了内容丰富的 “支教课堂”,用知识与关爱为乡村儿童的成长铺路。队员们从基础学业辅导入手,耐心指导暑期作业,针对数学计算、语文阅读等难点进行个性化讲解。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工整字迹与细致批注见证着从困惑到明晰的转变,眉头舒展的笑颜里,藏着知识扎根的力量。语文课堂上,古诗赏析、汉字解谜、剪纸艺术等活动交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趣味互动中浸润童心,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英语课堂则通过动画、游戏与歌唱,让孩子们从羞涩躲闪到主动开口,在欢乐中提升语言能力与自信。

 

图为“心联队”队员支教课堂(刘婷、李建丘、王诗涵供图)

除了文化课,一系列安全教育课更显用心。防溺水课堂用动画与情景游戏筑牢安全防线,“身体小侦探训练营”以生动科普帮孩子们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反霸凌课程通过案例讨论与鼓励卡片传递友爱力量。这些课程如同隐形护盾,守护着孩童成长的每一步。

艺术课堂与文艺汇演则成为心灵的栖息地,歌声与舞蹈让留守儿童释放天性,从怯生生的观望到站上 “小舞台” 的绽放,艺术的清泉滋养着纯真心灵。“心联队”的支教之路,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青年热忱点亮乡村孩童的成长希望,让智慧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为乡村的未来孕育无限可能。

印梦入村,智慧农章

为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谋求长远发展,蒲江县积极引入前沿科技。在数字化浪潮下,3D打印技术因其在多领域展现出的创新潜力,被视为推动当地产业迈向智能化、高效化的关键力量。此项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与制造环节实现突破,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在此背景下,受蒲砚村党委副书记周涛邀请,百姓智造科技发展(成都)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带着先进的打印设备与各类模型走进蒲砚村,为“心联队”队员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3D科技体验课。专业人员演示了从数字建模到打印小型配件的全过程,让队员们近距离领略到3D打印技术的奇妙之处。通过生动讲解与操作展示,队员们直观认识到科技与农业融合的广阔前景:打印定制化农具、优化农业设施等。 此次体验促使队员们深入探索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农具改良的路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蒲砚村的农业生产注入全新动能,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开拓出一条科技赋能农业的新道路。

     

图为百姓智造科技发展(成都)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为队员授课(刘婷、李建丘供图)

青衿入垄,耘绘丰章

柑橘种植作为蒲砚村的支柱产业,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 “产业兴旺” 目标的重要载体,其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村庄经济活力与振兴进程。经村委会调研反馈,当前部分农户除草工作滞后,杂草持续生长不仅争夺柑橘树养分,更将直接影响果实品质与最终产量,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现实瓶颈。“心联队”队员与农户协同开展集中除草作业,通过精准清理田间杂草,有效保障了果树生长环境,为柑橘丰产提供基础保障。

  

图为“心联队”队员帮助村民除草作业(李建丘供图)

除草作业不仅切实缓解了农户生产压力,更体现了 “心联队” 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队员们以田间实践为乡村支柱产业筑牢根基,将青春力量转化为产业稳定发展的助力,成为青年群体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注脚。

治梦入村,慧绘乡章

同时,“心联队”三下乡实践团还联合蒲砚村村委会,开展 “大手拉小手” 零垃村庄宣传动员活动,以蒲江 “五清四化” 政策为指引助力乡村振兴。“心联队”与村委会研判环境痛点,招募中学生志愿者并带队清扫村道,示范讲解垃圾清理要点及生态保护意义,使村道环境焕然一新。队员们还入户走访,结合乡村振兴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发放宣传卡片,介绍宣讲活动,提升村民参与意识,推动构建 “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格局。

通过环境整治改善生态,又传播环保理念,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彰显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

丹心润苗,红育乡魂

“心联队” 队员在成都战役纪念馆的参观学习,为理解红色精神搭建了历史坐标。序厅的战役展板详细还原了解放军入川作战历程,尤其是蒲江五面山围歼战这一关键战役,让队员们直观感受革命征程的艰辛;展柜中的文物与烈士家书,更让大家触摸到革命年代的热血与赤诚。在烈士纪念墙和纪念碑前的默哀致敬,则将这份历史震撼升华为精神共鸣,左良将军与马识途同志的题词真迹,进一步印证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图为“心联队”队员参观成都战役纪念馆(刘婷供图)

带着这份深刻感悟,队员们走进蒲砚村,在与两位老兵的对话中,看到了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何清伦将军旅生涯中 “不怕苦、学要精” 的信念,转化为带领村民试种果树、蹚出增收路的实干担当;罗正华以 “干一行精一行” 的军人标准扎根乡村,用行动诠释 “党员在哪都要发光”。

图为“心联队”队员采访退伍老兵何清伦(李建丘供图)

 

图为“心联队”队员采访退伍老兵罗正华(王诗涵供图)

从纪念馆的历史回溯到乡村的现实实践,队员们清晰认识到:红色精神既是革命年代的精神旗帜,更是乡村振兴的 “精神密码”。两位老兵将军人本色融入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让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落地生根,也激励着更多人以红色精神为指引,投身乡村建设的时代征程。

青心驻乡,力兴村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成都东软学院 “心联队”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队员走进乡村、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扬 “自讨苦吃” 的精神品格,用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彰显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在实践中,队员们扎根乡村、了解乡土实际,让行动与乡村振兴时代需求相契合,在田埂与街巷间践行青年担当,以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的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青春动能。这场实践让队员们感受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到乡村发展的魅力与潜力。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未来,他们会继续发挥所学知识,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刘婷、刘英姿、叶逸冉、王诗涵、谢晓灿、杨科

上一篇:江西玉山: 基层医疗“早”行动 夏日服务“暖”人心
下一篇:心系风云绘天府,联护平安映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