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气,微风中裹挟着盛夏的炽热,也为我们稍带了一份无声的温暖。近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育青苗”实践队奔赴浏阳市团农村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手语教学活动,以无声的语言,为乡村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理解残障人群、拥抱多元包容世界的心灵之窗,让善意与接纳的光芒照进成长之路。
课堂之上,实践队队员周文丽化身一位灵动的“手语翻译官”。她的指尖如跳跃的音符,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意。讲解时,她时而俯身示范,时而驻足解析,为孩子们梳理手语的脉络分类,再将一个个手势拆解为易懂的故事。“你好”是指尖轻触掌心的温柔,像春风拂过湖面的涟漪;“谢谢”是拇指弯动的弧度,似弯腰鞠躬般传递着真诚;“再见”则手心上举,掌心向外,左右摆动,诠释着告别的含义。为让课堂更生动,她还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引入手势“你好漂亮,笑起来像太阳”——指尖轻拂脸颊是赞美,手掌向上的弧形扬起是“太阳”的模样。尽管动作复杂,但在周文丽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反复练习,从笨拙模仿到流畅演绎,他们逐渐掌握了这些手语动作。在一阵阵鼓励的掌声中,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空气中弥漫的暖意悄悄晕染成温馨的成长底色。
(图为实践队队员周文丽展开生动的讲解与示范 )
(图为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学习手语知识)
初次接触手语的孩子们,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求知欲。课堂上,他们紧盯老师手势,手指跟着反复比划;课后,又追着队员们请教细节,把对知识的渴求化作主动探索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手语不再只是冰冷的动作符合,而是变成了连接心与心的纽带——孩子们渐渐懂得,残障群体的“无声”,也能传递汹涌的情感,理解与包容的种子,悄然在心底扎根。
(图为面对课堂提问,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
这场手语教学,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心的接力。它让乡村青少年看见多元世界的模样,学会以包容之心拥抱差异,也让法育青苗队的实践队员们在躬身实践中读懂“社会责任”的分量。当理解与关爱的涟漪在团农村轻轻荡开,这场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课堂本身——它是青春与乡村的对话,是爱与责任的双向奔赴,更是“无声”语言里最动人的“有声”回响。
(撰稿人:黄沐阳 杨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