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之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加强作风建设不仅是年轻干部的必修课程,更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年轻干部必须筑牢思想根基、提升业务能力、勇担实干之责,方能在风浪中屹立不倒,于攻坚克难中磨砺成才。
筑牢思想之基,以“信仰之力”把稳作风航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作风的根基。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思想上的“总开关”若不拧紧,就容易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在考验面前缴械投降。现实中,一些年轻干部初入职场时意气风发,却因理想信念滑坡而陷入“成长陷阱”,有的追求“精致利己”,将岗位作为跳板;有的热衷于“表面文章”,将精力用于“走捷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缺钙”,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是口号,更是切实的行动纲领。年轻干部应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课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常修为政之德,积极参与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等活动,从革命先辈“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忠诚中,从时代楷模“愿做一颗螺丝钉”的默默坚守中,深刻体会那份无私奉献的初心。只有筑牢坚如磐石的思想防线,方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始终腰杆挺直。
锤炼业务之能,以“专业之力”夯实作风底气
作风过硬不仅要有“想干事”的态度,更要有“能干事”的本领。当前,改革发展任务涉及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诸多领域,专业性、系统性要求极高。年轻干部若仅满足于“过得去”的标准,缺乏深入钻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劲,面对复杂问题时,难免会手忙脚乱,甚至因能力欠缺而作风不实、效率低下。提升业务能力没有捷径,唯有在“学”“干”二字上下苦功夫。一方面要甘当“小学生”,既要向书本学理论、学政策,也要向群众学经验、学智慧,在田间地头、楼间巷道问需于民,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另一方面要敢啃“硬骨头”,主动到项目建设一线、信访维稳前沿“墩墩苗”,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提升协调能力,在推动产业升级中增强创新思维。当专业素养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才能避免“心有余而力不逮”,凭借坚实的业务能力,构筑起脚踏实地的工作风貌。
强化实干担当,以“行动之力”彰显作风本色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靠实干来检验。年轻干部正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勇于直面挑战、善于解决问题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顺利抵达“最后一公里”,也深刻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实干担当,要体现在“钉钉子”的韧劲上。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瓶颈、城市治理中的民生痛点,不能满足于“做了”,更要细心关注养老托幼、社区服务等隐性需求,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将实事办好办实、把好事办实。实干担当,更要体现在“敢担当”的闯劲上。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年轻干部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探索“新路径”,即使遇到挫折也不退缩。正如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誓言,真正的担当,是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作风建设的真谛。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好作风。年轻干部唯有历经思想之火的淬炼、业务之锤的锤炼、实践之风的锻炼,方能不断雕琢自我、不断打磨自己,才能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年轻干部。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在作风建设的熔炉中百炼成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利辛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江晓茹)